返回網站

修德才能成道

壹、心空
貳、元明

· 心靈重建

 

我問菩薩:「何謂德?」,菩薩不語,但是問了菩薩之後,菩薩卻讓我遇見歌女、酒鬼、乞丐、外送員、計程車司機、體臭很重的人,我見到他們,我沒有起分別、輕慢、討厭之心,我用平常心看待仔細觀察他們都有「佛性」。《妙法蓮華經》明確開示「人人未來皆會作佛」的最大爭議就是在「提婆達多品」。在法華會上得佛授記的有5名上根弟子和中根弟子,有6000名比丘尼女眾,有傷佛殺羅漢的惡人提婆達多,8歲即身成佛的龍女,佛說了這樣驚世駭俗的佛法經典,當場5000名弟子退席。

傳統佛教認為聲聞、惡人、女人都不可能成佛的,佛教認為大乘佛教有三部公認經王,《楞嚴經》、《華嚴經》、《法華經》,有開悟的楞嚴,實相的華嚴、成佛的法華之說,不看楞嚴不知佛法奧妙,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不入法華不知佛恩浩蕩。依佛說法的時間序,分為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法華經》是佛將入滅時最後的說法。常不輕菩薩:「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所以對誰都不輕慢,啟發修行者要謙卑、敬畏、恭敬,這就是一乘佛法精義的最後一層:「凡聖合一,世間出世間合一」。

 

壹、心空

空性為體實相論

「莫言前路無知己,但恐此心難對天」,這句是古代君子修身之道。「處世不必邀功,大公俱是功;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這句說明君子修身態度。一個人如何體悟「空性」呢?最好的入門方式就是觀「無常」,就有破「永恆」的智慧,世界上沒有永恆的上帝、天堂、靈性、真我,都要經過「生老病死」、「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的過程,這才是真理。所以「空性」又解釋為實相、真如、法性、實際的意思。如果能夠經常觀察「無常」,觀察者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會產生很大的蛻變,修行者將更上層樓。

緣起為法無我論

「緣起無我論」、「緣起空義論」是佛教的根本思想,釋迦牟尼強調:「緣起極甚深、明亦甚深」。很多大乘佛教僧人與修行者都常看不起「緣起」,認為是小乘佛教最粗淺的佛法,這就是「無明」。眾生無明是因為「有我」,所以產生一種迷惑的「自性見」思想與心態,佛學稱「薩迦耶見」,就是「我見」,修行者能夠拋棄「我見」才能不起「人見」,佛學稱「補特伽羅見」,就不會誤解「身心是我」,才能斷煩惱得解脫而自在無礙。「法不孤起,仗境而生」,這白話解釋就是「沒有兩個巴掌拍不響」,而佛法其實是淺顯易懂的。

相涉相融判教論

佛教「判教」理論始於印度,印度佛教是以根據《解深密經》分立「三時義」,以小乘、般若、唯識為佛教的三階段,中國僧人認為是佛教大小乘之分最早的依據。「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唯識宗」的判教為漢傳佛教傳統通行的判教體系,其中以「天台宗」判教體系最具影響力。最早由智顗提出,分為五時教(五味教)、化儀四教、化法四教,合稱「五時八教」、「五味八教」。「華嚴宗」判教體系分為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頓教、圓教。密宗的判教理論《原人論》,把儒家與道家納入在判教體系當中,相涉相融。

萬法歸一歸處論

禪宗公案「趙州禪師」語錄有句「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禪法是不立一法,沒有生死的煩惱法,沒有出生死的解脫法。所以六祖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說:「煩惱即菩提」。是「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何謂「煩惱」?「煩」是色身不安;「惱」是情緒紊亂。「菩提」是梵文音譯,是覺悟、智慧的意思。沒有煩惱就沒有菩提,菩提要在煩惱中生,煩惱要在菩提中滅。佛法有世俗締與勝義締兩種說法。這是文殊師利菩薩的「無差別說」,是「皆依勝義」,一一法到究竟處,一切法不生,一切法清淨,無二無別的如、法界。

如是運行菩薩論

根據「平川彰」《印度佛教史,第四節初期大乘佛教思想》認為一切煩惱為如來種,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般若經》:「若人已入正位,則不堪忍發阿藐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已於生死作障隔故」。菩薩為利益眾生,若入正位,不能常在生死中度眾生,所以說「菩薩不斷煩惱」。這是「初期大乘」佛法著重「勝義」法性契入,所以能不離煩惱,不著煩惱,於生死海中利益眾生,以圓滿一切智,稱「無上菩提」。這種處處行方便法對於「傳統佛教」是有衝擊的,從此佛教開始有「大乘非佛說」及「聲聞是小乘」的互相對位。

無量化生三昧論

「三昧」一詞是個總括的概念,細分為: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一共有25種定論,交換修煉,三昧是心專注於所緣境進入一境性、不散亂的狀態,最終是為了得到「無生法忍」達到「涅槃」結果。《坐禪三昧經》是眾家禪要抄錄本,上卷言五門禪法,以問答方式敘述不淨觀、慈悲心、十二因緣、數息、念佛三昧,彙集了婆須蜜、僧伽羅叉、漚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馬鳴、鳩摩羅什的七家禪法。鳩摩羅什於始弘4年(公元402)譯出,彙集印度佛教各家禪師的禪要,一切有部與大乘佛教禪法,是修習四禪八定達無量化生的必修課程。

究竟真實中觀論

「中觀學派」是印度大乘佛教兩大主要學派之一,由龍樹、聖天(又稱提婆)奠基,又稱空宗、性空宗、破相宗、勝義皆空宗,與瑜珈行唯識學派(有宗、法相宗)並列「空、有二宗」,或「性、相二宗」。漢傳佛教的判教理論中,又劃分出「法性宗」,又稱「法性圓融宗」,主張「一切眾生本自清淨,具足佛性,此佛性功德真常不空」。龍樹著作《中論》闡揚「中觀見」,所以龍樹的學派被稱為「中觀學派」,瑜珈行唯識學派盛行時,曾一度沒落,後由清辨、佛護的努力而獲得中興。在大乘三系中,中觀大乘被印順導師視為「究竟第一義」。

花果同時妙法論

《妙法蓮華經》最重要的思想「會三歸一」,融會佛教三乘為一乘,根據唐代終南山釋道宣之述,西晉惠帝永康年中長安青門、敦煌菩薩竺法護者,初翻此經名正法華。東晉安帝隆安年中,龜茲沙門鳩摩羅什,後秦弘始次翻次經名妙法蓮華。隋氏仁壽、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闍那、笈多後所翻者同名妙法。三經重遝,文旨互陳。時所宗尚,皆弘秦本。自余支品、別偈不無其流。具如敘歷,故所非述。自漢至唐六百餘載,總歷群籍四千餘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此經給眾生最有信心與力量的一句話:「一切眾生未來皆可成佛」。

因果同時淨土論

「淨土宗」簡稱淨宗、蓮宗、佛土宗,為漢傳佛教十宗之一,根源於大乘佛教淨土信仰,專修往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淨土」之法門而得名的宗派。淨土宗認為佛法的核心與精要是「因果論」。報應是「業力說」,分為善業、惡業、無記業(不受果報)。因果是個規律,小善小惡是六道輪迴的業因,六道輪迴是十善與十惡應受果報。佛教修行分「易行派」與「難行派」,淨土宗屬於「易行派」,起源自北魏曇鸞、道綽,至唐代善導成為獨立宗派,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後期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流傳於中國、韓國、越南等地,至今不衰。

 

貳、元明

開佛知見十住位

「開」是開發的意思。依據《法華經》卷一「方便品」:「諸佛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世間,即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出現於世間」。卷四以四位、四智、四門、觀心,闡釋「開、示、悟、入」。「開」:1、四位:以「開」配當「十住」,於此階位之初。能破除無明,開顯如來藏,見實相之理。2、四智:以「開」配當「道慧」,於「實性」之中得以開發佛之智見。3、四門:以「開」配當「空門」,於空門所詮「一空一切空」以開發佛之知見。4、觀心:了觀「心性三締」不可思議,觀明淨無有疑滯,故名為「開」。

示佛知見十行位

「示」是顯示的意思。「示」:1、四位:以「示」配當「十行」,於此階位,惑障既除,知見之體亦自彰顯,此「體」圓滿萬德,故舉凡法界之眾德,都能夠顯示分明。2、四智:以「示」配當「道種慧」,能了知十法界中諸道種別,並能夠了知解惑之相。皆為佛之知見所顯示者。3、四門:以「示」配當「有門」,有門所詮「一有一切有」之理即顯示佛之知見。4、觀心:觀境雖不可思議,然能於「空」、「假」、「中」之心中宛然分別而不濫,故名為「示」。「四位」是指菩薩修行階段分為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

悟佛知見迴向位

「悟」是證悟的意思。「悟」:1、四位:以「悟」配當「十迴向」,於此階位,既已除障顯體,明了法界眾德,則必事理融通。2、四智:以「悟」配當「一切智」,了知一切法之「一相寂滅」即了悟佛之知見。3、四門:以「悟」配當「亦空亦有門」,了達「一切亦空一切亦有」之理即體悟佛之知見。4、觀心:謂「空」、「假」、「中」之心,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故名為「悟」。天台宗所說「觀心」由「一心三觀」闡釋「開示悟入」之理。「三觀」指「空」、「假」、「中」三觀,又稱為「圓融三觀」。

入佛知見十地位

「入」是證入的意思。「入」:1、四位:以「入」配當「十地」,於此位階,事理既融,自在無礙,任運自如,而入薩婆若(一切智)海。2、四智:以「入」配當「一切種智」,了知一切法之「一相寂滅相」而識種種行類相貌,入於佛之知見。3、四門:以「入」配當「非空非有門」,證得「一切非空一切非有」即入於佛之知見。4、觀心:「空」、「假」、「中」三觀並非個別存其「空」、「假」、「中」三者,而係齊照「空」、「假」、「中」於一心,故名為「入」。「開、示、悟、入」乃天台宗闡論諸佛出世本懷所揭示之要旨,又稱「四佛知見」。

具佛知見最尊位

《法句經》:「具眼兩足尊」,眼即知見,「知見的具足圓滿者」即是佛,佛在兩足的人類中,處最可尊敬的地位。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稱釋迦牟尼為「世尊」,大乘佛教稱為「佛陀」。從佛教經典翻譯的當中就可以看出是大乘佛教或是小乘佛教的稱謂,曾見過大乘佛教的僧人與修行者痛斥稱釋迦牟尼為「世尊」是大不敬,死後會下地獄,甚至直呼釋迦牟尼而沒有加上「佛」字的,必會入「無間地獄」。所謂「佛在心中」,嘴巴裡說「佛」的人沒有如法修行者,心裡都認為「上師」或「自己」高過「佛」者,其實才是入「無間地獄」的人。

足佛知見成道位

釋迦牟尼誕生在印度迦毘羅國釋迦種族,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有妻有妾也有子,出家修行成佛。他常在摩竭陀國的王舍城,憍薩羅國的舍衛城弘揚正法,80歲時在拘尸那地方入滅。《增一阿含經》:「不但是釋迦佛,一切都是人間成佛,不會在天上的」。當一位菩薩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廣修六度萬行,福慧將圓滿,距離成佛僅差一步時,必須先上升至欲界天第四層兜率陀天內院的淨土天,候補成佛稱為「一生補處」,佛陀前生是「護明菩薩」從兜率陀天降生、入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涅槃,稱為「八相成道」。

通佛知見如法位

在古印度釋迦牟尼在世時,所有阿羅漢出去外面托缽如果遇到外道,辯論「解脫道」的法義,回來都要重複敘述給世尊聽,敘述完後都會向世尊請示:「我這樣的講法,有沒有謗佛呢?」。諸多學者專家研究佛教,有專門研究佛性或佛教經典或佛法經論,他們可能懂得很多,但是煩惱可能還是很多。因為他們研究多、知道多、分別心也多了,執著也相對地多,所以變得非常在乎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若是不贊同他人意見時,很可能會將對方當成是敵人,甚至會自己編造「偽經」說是「佛說」,就是「謗佛」。

透佛知見空性位

《中阿含經》有一篇用象的足跡作譬喻的經文。叫做《象跡喻經》。《象跡喻經》:「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佛說大乘稻芊經》:「若見因緣,彼即見法;若見於法,即能見佛」。《佛性論》:「空是佛性」。《中觀論》:「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由上述經論思維理則:「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空;見空,即見佛」。佛教區別世界所有宗教與哲學的宇宙論與世界觀就是「緣起性空」。《楞嚴經疏》:「聖教自淺至深,說一切法,不出因緣二字」。所以說:「沒有因緣就沒有一切;有了因緣,成住壞空」。

證佛知見涅槃位

紀元前383年2月15日世尊於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臥七寶床,其林忽然變白,猶如白鶴。爾時佛受純陀長者誤供的「毒蘑菇」中毒,與文殊師利菩薩等言:「諸善男子,自修其心,慎莫放逸」。遂於中夜進入「涅槃位」。荼毗之後,收取舍利,分為8分,起塔供養,世尊從降生、入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涅槃的八相成道稱為「小乘八相」。《大乘起信論》並無降魔,而是加「住胎」一相,稱為「大乘八相」乃北傳佛教的八相成道;南傳佛教所說的四大事指的是降誕、成道、初轉法輪、入涅槃等四相。

 

 

 

「駱賓王」為唐代詩人(640-684),籍貫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著作《駱賓王集》,「駱賓王」出身寒門,七歲能詩號稱神童,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公元684年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駱賓王」起草了著名《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徐敬業敗後,「駱賓王」不知所終,一說身殉,一說終身隱居,儒家扶鸞的信眾以「駱賓王」之忠肝義膽與文采昂揚尊之為神,號稱「南天駱恩師」,年年端午盛大祭祀。武則天曾在臨朝時親閱「駱賓王」起草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之後嘆曰:「這樣的人才沒有當宰相,難怪要叛亂」。

張三豐離開少林寺自創太極拳;葉問離開佛山在香港發揚詠春拳;達摩離開印度創立中國禪宗,不管是創立與發揚,只要一門功夫深入,必有所成。自創與發揚的過程自然而然會將所領悟的精隨自成一格。這就是後來的陳式太極與楊式太極的產生,但是卻被後來學習張三豐太極拳執著者批評陳式與楊式太極拳不入流,這就是愚蠢。中國禪宗所謂「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歷經五祖後,再分北宗神秀與南宗惠能。六祖惠能門下悟道者共43人,各化一方。卻被北宗神秀弟子與信徒所不容,這就是愚痴。所以別以為僧人與修行人都是好人。

晚唐至北宋初期,中國佛教共分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溈仰宗五宗,臨濟門下分出黃龍、楊岐兩派,合稱「五宗七派」,為唐朝以後的佛教主流,但宋朝後僅存臨濟與曹洞兩宗。後來臨濟宗在台灣發揚,曹洞宗在日本發揚。南宗曹溪惠能不再傳衣缽,再分曹溪北宗、曹溪南宗、保唐宗。曹溪北宗即為荷澤宗,曹溪南宗分出石頭宗、洪州宗、保唐宗三支,而以石頭、洪州為禪門正宗。台灣臨濟宗代表是佛光山星雲法師、中台山惟覺法師。而法鼓山聖嚴法師傳承了臨濟與曹洞法脈,我則是皈依聖嚴法師,法名「常濟」。

我曾短期出家2年拜在臨濟宗楊岐派的高僧門下,期間曾親見臨濟宗中台山惟覺長老慈容,惟覺長老為虛雲老和尚一系門下傳人,我設計的佛圖幸蒙前國防部長陳履安先生的讚許。我參與佛寺彙整中國近代與台灣佛教文物建立網路資料工作,親編佛教雜誌寫文章繪佛圖,蒙佛光山高雄道場親睞愚輩創作欲網羅之,實是不敢攀緣而婉拒。高僧曾經預言:「汝短期出家還俗後,後半生終將成為一代宗師」。我也曾請示關聖帝君有關於愚輩的後半生,帝君賜籤:「仙風道骨本天生,又遇仙家為主盟;指日丹成謝巖谷,一朝引領向天行」。

 

京威素食有限公司關心您的健康

 

 

 

作者簡介:

作者:常濟素人

生機飲食通路15年受邀健康講師

京威素食有限公司創辦人

著作: 起死回生之法:心素食主義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ISBN 978-986-91078-0-8平裝),民103.09

編目:1.修身。2.素食。3.健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