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弗洛伊德與阿德勒的相對心理

壹、弗洛伊德的三大理論

貳、阿德勒的三大理論

參、相對理論與根據

· 心理素質

 

弗洛伊德曾經說:「沒有所謂的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認真的成分」。弗洛伊德(1856-1939)是世界級著名的心理學家,也是精神分析之父,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畢業於維也納大學醫學院,是一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提出「無意識理論」,認為人的意識有:「意識、潛意識、無意識」。認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組成,這是一套專注思維運轉的理論,也是幫助人們擺脫精神苦痛的方法。對於人生的看法是:「人生有兩大悲劇,一個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個是你得到了心愛的東西」。 

阿德勒曾經說:「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其實就連隱士,也很在意他人的眼光」。阿德勒(1870-1937)是西方精神分析學派第一個叛逆者,也是自我啟發之父,是19世紀奧地利心理學家,畢業於維也納大學醫學院,是一位醫師與心理治療師。自創「個人心理學」,強調人的積極品質與社會動機在個人行為中的重要作用,認為人格是「個體獨特性」與「自我一致性」的統一體,這是一套幫助人們戰勝自卑與追求優越的方法。對於人生的看法是:「人生沒有那麼困難,是你讓人生變得複雜了,其實,人生非常單純」。 

心理學是專門研究人類和動物的心理現象、意識與行為的一門科學。不管是從科學心理學、構造主義、機能主義、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人本主義、存在主義、認知主義的心理學研究理論與應用,最後都是採用「折衷主義」,並且會採用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提出的三段論-「演繹、歸納、溯因」來做結論。本文就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以及與提出相對理論的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兩位同屬奧地利國籍,師出同門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同樣生長於19世紀的時空背景,來做探討: 

 

壹、弗洛伊德的三大理論 

弗洛伊德意識論 

「意識、潛意識、無意識」就是弗洛伊德的「無意識論」,其中最有名的是「冰山理論」,人的意識就像一座冰山,只有一小部分露出水面的是意識,絕大部分隱藏在水下的是無意識。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具有能動作用,例如:筆誤、口誤。都是一種潛意識的能動作用,潛意識最核心是「生存本能」與「死亡本能」。潛意識又稱為「下意識」,不同於「無意識」,並且提出「意識的層次」之說,在「表層之下」,另有思緒運作,認為自由意志本是幻念,人根本無法全然意識到自我,其著作「夢的解析」,論證潛意識的存在。 

弗洛伊德人格論 

「本我、自我、超我」就是弗洛伊德的人格論,「本我」代表慾望,完全潛意識,不受主觀意識的控制,是最原始衝動的慾望,包括飢餓、生氣、性慾。「自我」是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在自我慾望與社會規範選擇折衷主義的結果。「超我」是部分有意識,是良知與道德新的形式運作。「本我」只遵循一個原則就是「快樂原則」,完全不關心社會規則。「自我」用「現實原則」暫時中止「快樂原則」。「超我」由「道德原則」支配,追求完美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傾向站在「本我」原始慾望的反對立場。 

弗洛伊德性夢論 

弗洛伊德稱夢是「通往潛意識之王道」,認為「夢」就是一種潛意識,提供參與潛意識生活的最佳入徑,由於人的「心理防衛機制」壓抑人的本我願望,被壓抑的願望在潛意識活動當中並不會直接表達與夢中,所以夢都是象徵性的,分為顯夢與隱夢。弗洛伊德最有名的是「棍棒理論」,認為女性夢見任何類似棒狀物的東西,一定象徵男性的生殖器,是經過潛意識精心偽裝過,女性的夢境無時無刻充滿男性性器象徵的棍棒物,代表性的壓抑情形很嚴重,需要適當的釋放,相信個體原慾的發展,一出生就屬於「多相變態」,這就是「性夢論」。 

 

貳、阿德勒的三大理論 

阿德勒的意識論 

阿德勒認為「情緒」是人們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之下感受到壓力時,情感的瞬間宣洩,情緒和人格特質一樣也有特定的目標與方向。阿德勒認為潛意識的最核心是自卑感與優越感,認為自卑感與優越感是性別化,並以典型的男性與女性風格表現,構成心理補償的基礎,例如「偶像情結」與「器官自卑」,導致心理健康困難,而不耐煩與脾氣暴躁的情緒是自卑的表現。阿德勒非常重視早期記憶的解釋,一個人的記憶是他隨身攜帶關於他的侷限性與事件意義提醒,視為私密邏輯的表達與個人哲學或生活方式的隱喻。 

阿德勒的人格論 

阿德勒的人格論強調人的積極品質與社會動機在個人行為中的重要作用,包括「生活風格」與「人格發展」。「生活風格」有分為支配統治型、索取型、迴避型、社會利益型。「人格發展」有分為我與地球的關係、我與他人(種族)的關係、我與他(她)的關係。阿德勒認為當一個人達到5歲時,他的人格已經成形,並且把同性戀者一起歸類在「生活的失敗者」,認為同性戀是根植於自戀,並且將同性戀與對自己性別的自卑感之間建立了連結,在阿德勒的心理分析,心靈與肉體是兩個東西,占主導地位的是心靈,強調端正思想,疾病自然痊癒。 

阿德勒反宿命論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非常關注人性的哲學和重視個體的整體性。認為宿命論只是對人生的一種逃避,相信宿命的人就不必在人生有益的方向努力,阿德勒非常反對這樣的宿命論,認為生命是可以自己創造的,包括一個人的感受,肯定跟他對某種目標的觀點一致,認為人的不幸都是自己選擇的,因為賦予意義的是自己,決定要如何解讀的也是自己,同一件事,不同人會有不同的解讀,你選擇正面看待就是正面,你選擇負面看待就是負面,所以世間所有的事,「好的不代表是好,不好的也不代表不好」,就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參、相對理論與根據 

創立學會派不同 

弗洛伊德在20世紀的影響力,僅次於達爾文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與榮格共同創立的「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前身是「星期三學社」,阿德勒曾經每會必到,非常認真學習,1910年阿德勒為學會主席與雜誌主編,沒有人會料到,阿德勒最後因為越來越不認同弗洛伊德的理論,所以離開「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自創「自由精神分析協會」,1913年更名為「個體心理學會」,自此阿德勒到處舉辦演講會,宣揚自己的「個體心理學」,成為西方精神分析學派第一個叛逆者,「精神分析學派」分裂出「個體心理學派」,兩個學派永遠對立。 

分道揚鑣道不同 

阿德勒是第一個跟弗洛伊德分道揚鑣的人,阿德勒跟弗洛伊德的理念不合,隨著時間越演越烈,弗洛伊德罵阿德勒是個「變態」,以及是一個「妄想」、「嫉妒」、「玩世不恭」的人,阿德勒回敬弗洛伊德是個「騙子」,罵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就是「垃圾」,這樣的兩人的互罵,當然是水火不容,各自分道揚鑣,各自走自己的路,誰也不願讓誰?誰也不認同誰?旁人聽到這樣的對罵,還以為是兩個幼稚的人在吵架,但是兩人對後世近代的心理學影響力,不可小覷,都是19世紀大師級的人物,影響20世紀的心理學。 

各持己見論不同 

阿德勒認為個體都應該對自我的個性發展和人生負全部責任,這是「目的論」,弗洛伊德認為將生命的結果或過失歸咎於他人或環境的因素,這是「決定論」,所以兩者見解差異不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是一種「使用」心理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是一種「擁有」心理學,弗洛伊德認為精神官能症的起源是童年性慾的壓抑和扭曲(包括性虐待),也認為菸癮是手淫的代替物。阿德勒認為精神官能症的起源是童年的器官缺陷或生活挫折帶來的自卑感,是一切性格特點的根源,所以這兩位大師從心理與病症都是見解不同,理論不同。 

 

弗洛伊德以及阿德勒的理論,很大程度都是依賴於自己的個人經驗,現代醫學都講求成本與效率,精神科或身心科醫師的養成就不太重視心理學的課程學習,著重在專研「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簡稱「DSM」,心理學是一種「社會建構論」,DSM是一種「邏輯實證論」,在近代的阿德勒學說研究者認為當一個人的人格成形應該是在10歲,不管是5歲或10歲,大約人格成形都是約在5-10歲之間。「DSM」則是需要精確的統計數據實證。中醫的心理學理論是以黃帝內經主張的「神形合一,形神相印」。 

在管理學當道,用掌控或消除情緒的方法主張情緒管理,最新心理學的「情緒重建理論」不主張情緒管理,提出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是超越技術與能力的關鍵要素,科學研究發現,原來情緒的心理機制是與荷爾蒙調節作用有關,多巴胺的分泌會有興奮、愛與快樂。血清素的分泌讓人舒壓,感到愉悅,去甲腎上腺素分泌有心跳的感覺,讓戀愛的人怦然心動。內啡肽與腦啡肽的分泌有止痛與抗壓作用。還有內分泌系統HPA軸(下視丘-垂體腎-腎上腺軸),可以調節緊張、壓力與放鬆之間的關係,所以現代心理學結合醫學與科學是很重要的,我也會期待著未來,相信會有更不同思維邏輯系統的人類心理學新發現。 

 

京威素食有限公司關心您的健康 

 

作者簡介: 

作者:常濟素人 

生機飲食通路15年受邀健康講師 

京威素食有限公司創辦人 

著作: 起死回生之法:心素食主義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ISBN 978-986-91078-0-8平裝),民103.09 

編目:1.修身。2.素食。3.健康法。